不久前,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被立案调查的消息公布后,新闻联播在次日头条位置播出国家电网通过加快技术创新,吸纳新能源入网的消息,这才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表态。
线切割所能带来的最薄的硅片厚度在150微米左右。美国纳米工程研究中心(CRNE)的一个研究组与巴塞罗那大学电子工程系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发出一种更便捷更便宜的晶体硅制备方法。
这种很薄的硅片厚度在10微米左右,造价昂贵但是微电子学所期望的,尤其是随着微芯片三维集成电路发展这是必然的选择。硅片的厚度从90年代的300毫米到现在的180毫米左右,并且效率在不断提升而且降低了成本,但是希望获得更薄的硅片以进一步降低成本的要求越来越困难。传统硅片的切割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瓶颈阶段。该研究小组的方法与一般线切割的区别在于:只要一步就能实现,并且可以生产出效率更好的、速度更快的、而且价格更加便宜的硅片。该方法基于在材料的表面制造出很多微小的细孔,加工过程辅佐高温来实现。
减少工业生产的成本对于超薄硅片的需求越来越多,无论是MEMES行业还是太阳能行业都有着很大的需求量亿晶光电报收9.14元/股,大涨9.20%,盘中更是一度触及涨停,全天主力资金净流入1906万元。此次欧盟双反措施实施后,对中国光伏企业无异于雪上加霜。
龚学进表示,中国企业难以通过海外建厂的方式,在短时间内绕过欧盟对华光伏双反的贸易壁垒。对大型地面光伏电站达标一处并网一处,对分布式光伏电站则将审批权下放到地市公司,并且全面实施并网不收费。目前,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的是销售无门、资金断裂的致命打击。但是,目前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咨询受理和实际报装差距依然十分悬殊。
在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已经将全年新增光伏装机提高到10GW。今年上半年,晶科能源向欧盟出口的比重降低了一半,而更多地向电站开发方向延伸,并尝试做独立电站。
在欧盟启动双反调查后,不甘坐以待毙的天合光能、英利等几家中国光伏生产企业,曾试图通过增加在中国台湾和日本代工生产绕过贸易壁垒,然而,情况并不乐观。2013年实际能完成7-8GW光伏装机就已经难能可贵了。但是,当地高企的人工成本,不得不要求企业追加更多的投资购买自动化的生产设备。中国电池网CEO于清教表示,如果分布式光伏发电平均补贴为0.35元/千瓦时,那么,中国分布式光伏市场将变成一块鸡肋。
按照2012年中国光伏企业的实际产量计算,2013-2015年中国市场将支撑起近50%的产业需求。而2011年5月至11月的补贴资金尚未落实,资金缺口已达110亿元。国内市场不是避难所然而,相对于企业的期盼,目前国内光伏市场的发展形势,似乎难以成为企业的避难所。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仇展炜也对记者表示,目前公司没有去海外设厂的打算,但从2009年就开始做电站开发,目前国内和国外开发电站规模的比例是3:1。
从2012年11月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至2013年4月,短短不到6个月,共受理分布式光伏电站申请咨询近5700件,实际报装352户。自2013年3月以来,阿特斯就开始从加拿大的组件装配厂向欧盟提供组件,但数量仍然比较少。
在受访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光伏发电政策并非为救助某些中国光伏企业而制定,稳步发展光伏发电,促进光伏产业重组升级才是政策初衷。这已经是中国光伏市场能够提供的极限了。
补贴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已经为中国激增的光伏市场埋下了隐患。王亦逾透露,为了适应形势变化,英利将在海外建厂,以绕过欧盟贸易壁垒。公司此前曾表示,将加大其光伏硅片在台湾的代工量,但通过海外代工生产的光伏组件,要比在中国大陆生产的成本增加0.4元/瓦左右,占到成本的10%左右。尚德电力副总裁龚学进告诉记者,尚德电力是最早在海外建设光伏生产线的中国企业,2010年尚德电力就已经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投资建设了50兆瓦的生产线。目前分布式光伏发电成本约1.2-1.5元/千瓦时,若仅有平均0.35元/千瓦时的补贴,发电成本又降不下来,那么许多光伏发电企业将面临亏损海外建厂面临绕不过去的壁垒,国内市场亦非避难所欧盟双反案,再度凸显中国光伏企业两头在外的危机。
由于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方案迟迟没有出台,大多数分布式光伏客户依然处在观望状态。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仇展炜也对记者表示,目前公司没有去海外设厂的打算,但从2009年就开始做电站开发,目前国内和国外开发电站规模的比例是3:1。
未来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中国企业70%的产能内销,30%的产能出口。除成本增加外,海外能够为中国光伏企业提供委托加工的产能已经严重不足,台湾的一线和二线太阳能工厂已经实现满负荷生产,难以再接受更多的代工订单。
中国光伏市场并不是中国光伏企业的避难所,而只能是强者的舞台。但是,当地高企的人工成本,不得不要求企业追加更多的投资购买自动化的生产设备。
在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已经将全年新增光伏装机提高到10GW。对大型地面光伏电站达标一处并网一处,对分布式光伏电站则将审批权下放到地市公司,并且全面实施并网不收费。中国光伏市场的发展已经是在跑步前进了,再快就要出问题了。龚学进表示,中国企业难以通过海外建厂的方式,在短时间内绕过欧盟对华光伏双反的贸易壁垒。
外患内忧之中,中国光伏企业何去何从?绕不过去的壁垒通过海外代工绕过欧盟贸易壁垒,只能是确保销售现金流的权宜之计。中国企业不得不为过度依赖欧盟市场的畸形产业发展买单,从而将陷入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和资金流困难。
在欧盟启动双反调查后,不甘坐以待毙的天合光能、英利等几家中国光伏生产企业,曾试图通过增加在中国台湾和日本代工生产绕过贸易壁垒,然而,情况并不乐观。晶科能源的全球品牌总监钱晶对记者表示,目前,用海外设厂的方式保住欧盟的市场份额并不现实,主要是成本问题,但不仅是简单的劳动力成本问题。
目前,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的是销售无门、资金断裂的致命打击。补贴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已经为中国激增的光伏市场埋下了隐患。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告诉记者,从2012年11月开始,中国政府出台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确定大型光伏地面电站上网标杆电价后,中国光伏市场每年在接近100%的速度激增。目前,中国企业不适于大规模扩张海外的产能,盲目押宝海外的风险很大。相比成本较高的欧美国家,英利更倾向于在东南亚建设海外生产基地,比如泰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作为保障,而且人工成本比国内低近60%。英利首席战略官王亦逾告诉记者,为了应对欧盟对华光伏双反,不丧失欧盟市场,中国企业只有通过海外办厂,才能绕过贸易壁垒。
但是,目前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咨询受理和实际报装差距依然十分悬殊。更重要的是,如果征收双反关税,即使中国海外企业的光伏组件成品能够绕过贸易壁垒,但是其来自中国的支架构件、多晶硅切片等元件依然会被征收高额关税。
时璟丽告诉记者,目前国家能源局现有审批工作能力已经接近极限,审批的光伏项目和补贴的规模已经与财政预算的补贴能力出现脱节。2013年实际能完成7-8GW光伏装机就已经难能可贵了。
2012年,中国光伏发电装机4.5GW。而2011年5月至11月的补贴资金尚未落实,资金缺口已达110亿元。